淡水鱼养殖的防范措施

数智人2023-12-23产业问答46

淡水鱼养殖的防范措施

水产养殖业要向优质、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高效与安全已经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实现水产品的优质应该是今后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方向。虽然对于优质水产品目前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但是在无公害前提下,味道纯正、无异味,保持水产品原有的自然风味应该是优质水产品的一个必备条件。 从主要水产品营养成分的研究看,水产品是优于畜禽产品的优质食物。可目前市场上某些鱼类出现了卖鱼难的问题,市场价格偏低,效益递减现象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市场供应充沛,同时也有养殖鱼味道、品质不如从前的原因。 1、鱼昧与鱼类品种 鱼类的品种不同,肌肉中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不同,脂肪中脂肪酸种类比例不同,味道就不一样。水产动物与呈味有关的氨基酸如赖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鱼味道鲜美,即这些氨基酸的含量较高;脂肪酸含量尤其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的差异是导致海淡水鱼味道不同的重要原因。人们注意到,即使是某些名特优品种,其养成品与传统的天然品种味道也是不同的,有些甚至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在养殖过程中影响鱼味道的各种因素。无论是各种名优品种,还是传统的养殖品种如“四大家鱼”等,只有安全、无公害、味道纯正才能称得上优质水产品。从食物链的金字塔结构上看,各种植物食性、杂食性的鱼类必将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而且在繁殖、生长速度、饲养、适应环境等方面这些品种都具有优势,一些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食用其中某种鱼类的习惯,甚至文化。如同各种蔬菜品种再多,最后还是离不开那几样家常菜,所以如何实现普通养殖品种的优质化,在养殖过程中保持它们的天然美味,不因人为的养殖行为而增添不良异味儿,则显得更有意义。 2、鱼昧与饲料 养殖过程中饲料是影响鱼类味道的主要因素之一。饲料是养殖鱼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影响鱼类味道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人们在设计鱼类饲料配方时,主要考虑鱼类的营养需求,养殖过程中也是采取各种方法、手段保证和促进鱼类的摄食,以达到使鱼体快速增重的目的。养殖户都对饵料系数特别关心,追求低饵料系数,一些饲料厂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适当地在饲料中添加促生长剂、激素、药物,实现鱼的快速生长,造成鱼体脂肪、水分含量增加,内脏比、肝重比增大,鱼体虽未出现死亡,但已不是健康的鱼了。鱼的可食部分,可食优质部分减少,形成了“虚假”的低饵料系数,降低了鱼的使用价值、商品价值,使某些水产品形成了“相对过剩”,而且还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此外,饲料组成对鱼品质的影响也非常显著而且因素很多,不过最基本的还是三大有机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与能量以及同各种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证明,许多营养不平衡的饲料都会使喂养鱼出现内脏反常积累脂肪的现象,改变了鱼体蛋白质、脂肪组成和比例,同时也改变了鱼的口感、味道,严重的还会产生各种疾病。例如,投喂超出鱼体正常生理需要的蛋白质饲料或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都会产生腹部膨大,体型变态,抵抗力差,体脂肪含量高的“肥胖鱼”,使鱼肉本身的品质下降。饲料中蛋白质的氨基酸平衡也至关重要,其中一些不平衡的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不含氮的部分有些就会在体内形成多余的脂肪积蓄起来,而含氮的部分会以氨、尿素、三甲胺等形式排出体外,其中三甲胺是造成海水鱼臭气的重要原因。淡水鱼体内氮的排泄主要是以氨的形式,氨本身也具有难闻的气味儿,同时是鱼类的致病因子,所以无论从防病角度,还是从养殖鱼品质的角度,淡水养殖用水中氨的含量都是应该严格控制的。 对脂肪的利用首先应注意量的标准,其次要注意不同脂肪源对鱼类的影响。在草鱼饲料中分别添加约4%的豆油和猪油,饲喂35天,结果显示添加豆油远优于猪油,原因可能是豆油基本上可满足草鱼对必需脂肪酸的需求,而猪油中不含草鱼所必需的脂肪酸,因此猪油被鱼体吸收后除用于能量消耗外,多余脂肪只能储存于体内,体脂含量就高,甚至引起组织病变。 不同种类的鱼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不同,草、鲤都能适应较高的碳水化合物饲料,虹鳟对碳水化合物的处理能力较差,对鳗鲡投喂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饲料,会发生生长减慢、肝重比增大、体脂肪增多的现象。这些都会降低鱼肉的经济价值。 鱼类摄食过多的能量同样会积累大量的体脂肪,这对食用鱼来讲也是不希望发生的。一些微量元素也是维持鱼体代谢平衡的重要因素,如维生素C、胆碱、肌醇都与脂肪代谢有关,尤其是草鱼、罗非鱼单喂颗粒饲料时往往会发生内脏脂肪浸润,适当增加上述物质在饲料中的含量,有利于促进脂肪的代谢。 除了饲料的组成配比外,饲料原料的种类也直接影响鱼的味道。据严维辉(2001)报道,淡水白鲳采用单喂东北大豆(黄豆)养成的鱼味道好。在实际生产中饲养斑点叉尾鮰、革胡子鲶,如果饲料以鸡肠子为主,则养出来的鱼食用中有股腥臭味。也有反映投喂膨化饲料养成的鱼味道好的,一般认为食用天然饵料的鱼味道好于投喂人工饲料的,比如普遍认为野生鱼味儿好,有时感觉精养池中套养的鲢鱼味儿甚至好于精养鲤,原因可能就是鲢鱼吃食的是“天然饵料”;草鱼喂配合饲料,长得好,但有时肉质较差,喂草长大的质量好,很受欢迎,合理开发优质牧草、种草养鱼是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思路。人的味觉、嗅觉千差万别,各人喜好不同,很难定量地测量,但以众多人的感觉来衡量还是可靠的。同时笔者也认为目前野生鱼也并非是鱼味道的最佳标准,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其安全性有时也是令人质疑的,另外野生鱼吃食状态不稳定,经常受寄生虫的侵染,很难说是最佳的鱼肉品质。总之饲料工业还将大有发展,只是人们需要注意它的发展趋势,饲料配制不仅要考虑少用料多长鱼,还要考虑饲料对鱼体肉质的影响;除了注意鱼体对饲料的吸收、利用外,还要注意鱼体排泄物对水环境的影响,这也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鱼昧与水环境 水环境是影响鱼味的另一主要因素。鱼类的生存环境主要包括水环境和底泥。鱼类生活在水中与周围水体有物质交换,如鱼体通过渗透压的作用主动或被动地由皮肤、鳃、鳍来吸收水中的一些矿物质,因此凡是水中挥发性的、有不良气味的物质都会直接影响养殖鱼的体味。不科学地滥用各种泼洒药物都会给鱼体带来异味,如大量使用漂白粉不当造成死鱼,捞上来的鱼体都散发一股强烈的药味,所以在食用鱼起捕前制定休药期,限制某些药物的使用,不光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从鱼的品质方面也应如此。 底泥过厚,沉积大量鱼体排泄物、残饵,产生沼气,各种硫化物使池底发黑、变臭,直接影响鱼体本身,同时滋生的大量原虫、细菌,也易使池水富营养化,藻类繁殖旺盛,而藻类如颤藻、鱼腥藻及细菌中的放线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异味的化学物质,释放于水中渗入鱼体肌肉,产生特异的泥土味、臭土味。因此生产高品质的鱼要有良好的水质和底质。 实践证明将养成鱼用水泥池在清水中困养一段时间,可减除鱼的异味,改善鱼的味道。据樊海平(2002)养殖鳗鲡试验,一般水温于16 ℃以下需经流水10-15天,22℃左右需经流水6-10天,水温再提高,去除异味时间不会再缩短。另外将池水加盐至盐度为8-10,pH调低至6.0-6.5有助于缩短泥土味的去除时间。其它鱼也有相似情况,静水困养时要注意增氧,如果困养鱼量大、密度高,还要防止氨氮、亚硝酸盐过高,需经常换水。去除异味儿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鱼体中的一些异味物质溶于水,另一方面困养期间不投喂,鱼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尤其是脂肪、肝糖的转化、消耗也对鱼体肉质产生影响。相类似的情况就是人们普遍感觉经越冬开春捕上来的鱼,即“开河鱼”好吃。越冬期间池水温度较低,池水清瘦,一些有异味的物质在低温状态下挥发较弱。 望采纳,谢谢! 原文链接:https://www.shuzhiren.com/post/64366.html

相关文章

水产安全那些事,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都有啥

目前影响水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以下七类:(1)微生物、病毒及寄生虫污染。(2)天然毒素如鱼类毒素、贝类毒素等。(3)环境污染物重金属、多氯联苯、化学消毒剂等。(4)农药残留直接或间接污染的六六六...

渔业船舶安全生产大检查的检查方式有哪些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海洋渔业船舶的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渔业生产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管辖的海洋渔业船舶和进入本市行政区域...

渔业船舶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归哪个部门管辖

当地渔港监督局(处)等部门...

渔业船舶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归哪个部门管辖(渔业安全生产)

1、希望能够得知水产养殖工人在养殖的过程中需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及相关责任种苗质量,水质…投药或搅拌饲料预防疾病!建议中药预防!温度!2、渔业船舶安全生产大检查的检查方式有哪些展开全部企业安全检查主要形式...

怎么防员工水产养殖安全事故

水产养殖企业,因为其特殊性,主要需要防止的就是漏电触电事故。可以在总电源和每一个分电源上加装漏电保护器,线路可靠接地,并远离水源、潮湿。也就是防止人员触电!再就是预防溺水事故啦!...

希望能够得知水产养殖工人在养殖的过程中需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及相关责任

日常管理 (1)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掌握投喂次数和投喂量。 (2)注意安全生产作业 1)在水边及网箱工作时,严禁穿拖鞋作业,应穿好救生衣,严禁在没有任何救生保护情况下,进入库区水边、水上作业; 2)进入库...

allzhweb
2023-12-23 10:30:19

书籍作者:金盾音像出版社图书出版社:金盾音像出版社图书品相:十品库 存 量:28 本 图书售价:98.00元 图书类别:综合类、其他类图书标签: 最新 技术 金盾 养殖 金盾音像出版社 上书时间:2011-06-25 出版时间:2011 ISBN:7-88748-308-5 可以买回家学习。

allzhweb
2023-12-23 10:30:19

细菌性败血病是近几年来淡水鱼类新出现而且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其特点是发病鱼种类多,流行范围广,尤其多呈急性流行,发病后死亡率高,故称为淡水鱼暴发性流行病。 1 病原 此病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以气单胞菌类,如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为主要病原。 2 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病鱼颌部、口腔、鳃盖、体侧及鳍条基部出现局部轻度充血现象,此时病鱼食欲减退、游动缓慢。随后病情发展迅速,初始症状加重,体表各部位均出现严重充血或出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此时剥去鱼表皮,其全身肌肉因充血呈红色;剖腹后,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或血红色腹水,肝、脾、肾脏肿大,呈严重贫血症状。有的鳞片竖起,肛门处拖粘液便,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有时甚至看不出明显症状就引起急性感染而死亡。 3 发病及流行规律 此病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生,池塘、湖泊、水库等水域中均可发生流行病,危害种类较多,以鲢、鳙、鲤、鲫、鲂、鲮等鱼种为多,1~2龄成鱼危害较重。流行时间4~10月份,流行盛期为5~9月份,6~7月份为急性暴发期,10月份后至翌年3月份病情有所缓和;疾病流行水温为9~36℃,28~32℃为发病流行高峰。发病严重时,整个养鱼场发病率高达100%,重病鱼池死亡率高达90%以上。因此,此病是我国养鱼史上危害鱼的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及水域最广、流行季节最长、造成损失最重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4 诊断方法 根据外观发病症状及流行情况,必要时可解剖鱼体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进行病原学、病理学、免疫学诊断。 5 预防措施 从改善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抵抗力、及时杀灭病原体等方面进行综合预防。 5.1 苗种用全菌苗,或毒素苗进行免疫,确保放养健康鱼苗。 5.2 清除鱼塘淤泥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措施,据研究资料表明,此类细菌在淤泥中存活时间可达1年以上,因此,若清淤不彻底则成为重要的发病根源。 5.3 强调彻底清塘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养鱼池塘每年冬季放干曝晒,纳水前用生石灰750kg/公顷彻底清塘消毒,杀灭病原菌。 5.4 发病流行季节,每半月全水体泼洒含氯消毒剂(0.1~0.2)×10E-6,同时内服氟哌酸等抗菌药饵,每日1次,连用3d,用量为治疗量的1/2。 6 治疗方法 6.1 每立方米水体施用生石灰30g,或漂白粉(有效氯30%~32%)1g,或漂白粉精(有效氯60%~65%)0.2g,或强氯精(有效氯85%)0.2g,全水体消毒,杀灭鱼体外及水体中的寄生虫与病原菌,每周2次,直至病情稳定或消失。 6.2 投喂氟哌酸药饵,每千克鱼用药20~50mg,每天1次,直至病情稳定或消失后2~3d。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